發布時間:2019.04.15查看次數:4112
來源: 光明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推進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為保障民眾老有所養,黨和政府正付出堅實努力。
當前,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養老產業方興未艾,成為撬動銀發經濟的新支點;養老服務供需失衡,巧做結構性改革的“加減法”,有望激發普惠養老的新動能;人才短板亟待補齊,以系統思維整體謀劃,便可通向人力資源開發的新藍海。光明日報連續推出訪談,特邀專家學者、相關人士為養老問題把脈問診、群策群力。
醫養結合,為養老產業添機遇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產業規劃部研究員 張瑾 :
“醫養結合”指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實現社會資源利用的最大化,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醫療照護服務。“醫”包括醫療康復保健服務,如醫療體檢、疾病治療、大病康復以及臨終關懷服務等;“養”包括生活照護、精神慰藉、文化活動等服務。醫養結合帶動養老產業發展已經成為當今發展趨勢,其最大的優勢在于集養老、護理、醫療于一體,保障老年人的養老生活。養老產業的供給方如果能提供質優價廉的醫養結合服務,一定會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2015年11月,原國家衛計委、民政部等9部委出臺《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明確了五大重點工作方向:建立健全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機制;支持養老機構開展醫療服務;推動醫療衛生服務延伸至社區、家庭;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醫養結合機構;鼓勵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
為了落實這五大任務,產業領域積極探索,形成了3種主要模式:以醫為主,以醫院為依托,面向剛需老人提供專業照護服務;以養為主,以養老社區、公寓為依托,配套二級及以下醫院,滿足社區老人日常看病和急救需求;醫養并重,持續護理的社區和以康復、老年病治療等為特色的專科醫院功能互補,兩者之間具備較好的轉診機制。
“醫養結合”是一個很好的設計,但其落地中的問題不容忽視:對老年人身體狀況和對應服務的界定沒有明確標準,導致老年群體在醫療和養老系統間難以順利轉換、對接,影響其得到適合的醫養服務;照護費用支付規定不明確,試點地區醫養結合實施方案中沒有提及費用問題,開展醫養結合的機構缺乏照護收費依據;老年服務信息網絡建設滯后,醫養結合供需對接機制缺失,性價比高的服務難以獲取。
突破瓶頸、推動產業發展,需要明確醫療與照護服務范圍,制定老年人身體狀況及護理需求程度評估標準,并針對機構制定服務評估細則和監管標準,督促其提供高質量、有針對性的養老服務;要建立養老醫療一體化照護體系與信息化平臺,實現醫養結合服務供需對接;要完善照護人員管理制度,加大醫護管家、照護師、照護經紀人等人才培養力度,讓照護人員具備急救、用藥和慢病管理的基本知識。
中國健康養老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朱躍:
國家鼓勵醫養結合模式,確實是抓住了養老產業發展中的“牛鼻子”,為有效解決養老服務供需失衡問題提供了方案,但實踐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需引起重視。例如,養老機構本身增設醫療資質的方式不明確,醫療水平、專業性偏低;在養老與醫療機構合作中,醫院很難分配出優質資源,合作往往止于協議、流于形式;醫療機構開設養老床位的方式,客觀上造成濫用醫保支付的問題,增加了醫保負擔,擠占了現有醫療資源。
解決這些問題,關鍵是加快推進醫療資源下沉到社區,包括推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社區養老照料中心”等多功能、復合型服務模式,依靠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通過家庭醫生、上門護理、建立健康檔案等為老人提供多種服務。同時,完善老年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構建三甲醫院老年醫學研究與老年專科醫院、社區醫院康復護理專業相結合的立體式醫養結合服務體系。還可以探索通過國家財政補貼、劃轉部分醫療保險形成基本保障資金,構建長期照護保險制度,制定合理的付費標準及護理等級。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 郝曉寧:
目前社會開辦的養老機構醫療能力總體較低,居家醫療護理的服務資源嚴重短缺,家庭非正式照料人員又無法提供專業的照料服務。養老機構與醫療護理機構之間的轉診、支付銜接等機制尚未有效建立,可持續的服務籌資機制尚未形成,行業發展與居民自付意愿、自付能力形成矛盾。此外,配套激勵機制不健全,老年醫療護理人員薪酬待遇低,缺乏社會認可。
要突破這些限制,就要建立并完善醫養結合服務購買機制,通過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或其他政府基金,購買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所提供的醫養結合服務。同時,建立健全相應的行業管理與激勵機制,加大落實與推進放管服改革,完善人才激勵與培訓機制,及時更新出臺相應的行業規范條例,促進行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