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08.14查看次數:3047
來源: 中國科學院
????? 近日,在中科院學術會堂召開的“腦科學與人工智能”科學與技術前沿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李德毅作了《自駕駛認知》報告。他認為,基于駕駛的圖靈測試可大大推動我國類腦研究和無人車的產業化發展。事實上,對腦認知的度量和測試一直是人工智能關注的焦點。?
????? 那么,為什么聚焦人的大腦?在會上,中科院外籍院士、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介紹說,人類大腦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彼此之間由大量的神經纖維連接成極為復雜的神經網絡。目前,腦科學最有待突破的就是理解人腦高級認知功能的神經網路基礎,也是今后人工智能模擬人的發展方向。?
????? 顯然,對大腦的恰當模擬是制造出人工智能的關鍵。然而,直到現在我們對人腦工作原理的了解仍然十分粗淺,更談不上對它的精確模擬。蒲慕明表示,腦科學是人類理解自然界現象和人類本身的“最終疆域”,是本世紀最重要的前沿科學之一。當條件成熟時,腦科學同計算機科學的融合發展能夠更加緊密,沒有人能想象出它將會爆發出多大的能量。?
????? 腦科學能為人工智能帶來什么?專家介紹,腦科學可以為人工智能提供生理學原理、數據、機制等,并啟發更具通用性和自主性的人工智能新模態。“就像知識遷移是人類天生的技能,機器模仿生物從熟悉領域到未知領域的學習方法,構建跨領域、跨模態遷移學習模型,充分利用大量舊的已標注樣本和當前少量標記數據,訓練新模型,解決新問題。”中科院院士、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譚鐵牛認為,只有充分借鑒腦科學、認知科學乃至心理學的先進成果,突破現有理論與方法固有的局限性,才能夠實現人工智能模式識別理論與方法的創新。?
????? 譚鐵牛介紹,近幾十年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具體表現在一些智能算法,如深度學習的成功應用,其秘訣在于,構建一個大型的數據庫及大規模計算能力的提高。如今,深度學習在人臉識別、語音識別上的精度甚至超過了人類。數據顯示,微軟、谷歌、百度的語音識別錯誤率已經低于人類的5%,人工智能將繼續在語言、圖像和視頻處理等方面取得更大的進展。?
????? 反過來,人工智能能否啟發腦科學研究?在蒲慕明看來,答案是肯定的。人工智能可以為腦科學提供仿真模擬手段、系統與平臺,支持科學假設的驗證,并為其提供廣泛的應用前景。“腦科學與人工智能的進一步交叉融合,有望在若干特色方向上取得突破,對探索人類的智能本質、提升人類的智能極限、推動社會的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研究價值和應用前景。”蒲慕明說。?
????? 人類大腦的復雜與奇妙令人著迷,關于未來的展望則激動人心。在科學家的努力之下,科學之光照亮大腦的幽深角落將只是時間問題。在科技創新的助力下,這一天已不再遙不可及。